後設認知包含了兩種主要成分:認知的自我評估(self-appraisal of cognition)及認知的自我管理(self-management of cognition)。後設認知是一種不同於一般認知的獨立結構,後設認知和一般能力傾向各自作爲獨立的認知加工過程而起的作用。
一般而言,後設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、監控和調節。透過計劃策略來陳述目標,執行運思、導引思考、辨識障礙及錯誤並且加以克服、預測過程及結果,完成整個構思,再運用監控策略監督目標,評估目標的達成與否、結果的正確性、程序的正確性、關鍵性的所在,再評估結果,完成後再回測後設認知策略的思考運作。
後設認知包含了後設認知知識(metacognitive knowledge)與後設認知經驗(metacognitive experience)兩項領域:後設認知知識指一個人擁有與認知事物(cognitive matter)有關的知識;後設認知經驗是個體對認知和情意的有意識經驗,後設認知是計劃、監控、測試、修正、評估個人的學習習慣。他將後設認知分為兩個領域:認知的知識(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)及認知的調整(regulation of cognition)。認知與後設認知是思考的兩個主要因子,認知包括回憶、編碼、訊息處理、創造思考、批判思考、作決定、問題解決及概念化等要素;後設認知的思考運作則包含計劃、監控及評估三項。
後設認知養成的能力包括工具性與內容性的資訊能力,但大學多以工具性的能力培養為主,而工具性的資訊能力開始學習的時間多是進入大學之後,而內容能力的培養上仍有一大空白的區域。如何加強內容性的能力,融入思考能力培養的課程,更是應該思考的。不單要加強搜尋資訊的工具內涵教育,更需要養成對資訊內容判斷解讀的能力,在策略知識教育規劃上亦佔有相同的重要性。尤其是面對越來越多未經同儕審核的資料,如何能夠判斷其中的可信度與可用度,是每個資訊使用者急需養成的能力內容性的能力如下:
1.類比推理(analogical reasoning)能力。所謂類比推理,指的是找出新的(不熟悉的)情境與過去的(熟悉的)情境在結構上的相似性,進而利用對過去情境的了解。在認知心理學方面,新加坡國家不提建構論,而強調後設認知論,並且理解新的情境;
2. 判斷與決策(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)能力。類比推理中的「相似性」是結構上的相似性,而不是屬性上的相似性;
3. 問題解決(problem solving)能力;
4. 策略知識又稱捷思力。
---以上截錄取材自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 第 十 一 卷 ‧ 第 三 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